中国国家博物馆“闽台艺术展”诠释闽台文化******
光明网讯(记者 李政葳)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福建与台湾在地缘与血缘以及文化渊源等方面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
1月8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福建博物院承办的“源•缘——闽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2展厅展出,将开放至4月9日。
展览分为“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四个部分展示超过四百件闽台艺术作品,从戏曲、民艺及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美术等不同的方面,通过闽台艺术这一独特载体全面深入地诠释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思想主题。
金门风狮爷大门陶灯座 (泉州市博物馆藏)
金漆木雕人物龙纹桌灯 (莆田市博物馆藏)
序厅“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通过族谱、家谱、古渡口路亭碑拓片、台湾同胞带回的台湾土壤等展品与抽象的闽南红砖建筑元素结合,展现中华民族“重土恋家、重视血缘”的文化传统;第一单元“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通过南音、芗剧(歌仔戏)、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以及现代戏等戏曲形式,展现闽台语言同系,闽台人民通过共同的戏曲传统所表达出的情感联结;第二单元“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围绕闽台共同的生活习惯、信俗等,结合两岸工匠、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民间工艺以及工艺美术作品,展现闽台同根同源的展览主旨;第三单元“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通过文学、书法、绘画、漆画等艺术形式,展现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千亩洼地生态修复 河北鸡泽废弃坑塘变身致富“聚宝盆”******
中新网邯郸1月12日电 (王天译 祁鹏飞)临近春节,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风正乡的六方湖内,400亩藕田迎来丰收,藕农们蹚在过膝深的水塘里,搜寻藏在淤泥中的莲藕。
六方湖湿地总面积1060亩,其中湖面占地660亩。据鸡泽县风正乡党委书记李召峰介绍,此处曾是一片洼地,由于紧邻洺河,每到汛期常常会被水淹没,后期的排水、消毒、清淤又极耗费资源,因此被搁置撂荒。为盘活资源,2015年,鸡泽县通过整修地形、挖渠引水、构建湿地生态系统,将废弃坑塘打造成了湿地公园,改善周围环境的同时还提高了洺河鸡泽段的调蓄能力。
图为藕农们正在采挖莲藕。 金华 摄“之前这里是个烂泥潭,一到夏天气味难闻,我们村的人都绕道走,自从建了六方湖以后,生态环境好多了,每天都有不少人来这游玩,还有不少珍稀鸟类在这安家。”正在采藕的风正乡东六方村村民王国强说。
优良的生态不仅吸引了鹭鸶、戴胜、黑翅长脚鹬等1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50余种珍稀鸟类栖息,还引得莲藕客商来此投资。今年初,鸡泽县流转了湖边的400亩涝洼地,建起了莲藕种植基地,基地与周边村庄签订用工合同,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
“在这上班离家近,一天有150元收入,还不耽误种地。”东六方村村民王荣申说,农闲时他便来莲藕种植基地当起了藕农。
图为藕农们正在采挖莲藕。 金华 摄据鸡泽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志现介绍,六方湖生态修复以来,鸡泽县通过引进“莲藕+鱼虾”绿色循环种养模式,既提高莲藕和鱼虾产量,又减少施肥量和农药使用量,实现了良性循环,藕塘的管理和采收也为附近村民累计创造1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8000元。下一步,鸡泽县将继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途径,让百姓享受更多生态红利。(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